在“远邻近亲”的国度,习近平频提“新”字

Connor 欧意OKX交易所 2024-11-18 13 0

(近观中国)在“远邻近亲”的国度,习近平频提“新”字

中新社利马11月15日电 题:在“远邻近亲”的国度,习近平频提“新”字

中新社记者 黄钰钦 郭金超

在南半球的初夏时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当地时间14日乘专机抵达秘鲁首都利马,出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三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对秘鲁进行国事访问。

在“远邻近亲”的国度,习近平频提“新”字

当地时间2024年11月14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抵达秘鲁首都利马,对秘鲁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图为利马街头的欢迎人群。中新社记者 盛佳鹏 摄

此行跨山越海,“望之可亲”的友好扑面而来。无论是“老乡”的称呼,还是中餐馆被称做“吃饭”,无不传递出中秘“远邻近亲”的情谊。时隔8年再次到访太平洋对岸的“邻居”,习近平在利马时间里频频提到一个“新”字。

新台阶

抵达利马后不久,习近平访问秘鲁的国事活动紧凑展开。在秘鲁总统府,高规格的欢迎仪式既是国与国之间交往的最高礼仪,更透着好邻居、好朋友互相走动的亲切:红毯铺至正门前的台阶,仪仗队与军乐团整齐排列,礼宾马队护卫习近平车队抵达总统府。

秘鲁是最早同新中国建交、最早同中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拉美国家之一。半个多世纪以来,中秘关系始终稳步前行。

“看好双方广阔合作前景,愿同秘方一道努力,推动中秘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不断迈上新台阶,更好造福两国人民。”在这次会谈中,习近平对秘鲁总统博鲁阿尔特说道。

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来,中秘关系驶入“快车道”。如今站在两国关系新一个10年的起点上,从发展战略对接到加强治国理政交流,两国元首在会谈中就中秘关系迈上新台阶进一步作出顶层设计。

在“远邻近亲”的国度,习近平频提“新”字

展开全文

当地时间11月14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利马总统府同秘鲁总统博鲁阿尔特举行会谈。会谈后,两国元首以视频方式共同出席秘鲁钱凯港开港仪式。 中新社记者 盛佳鹏 摄

会谈后,双方发表关于深化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从政治互信到务实合作,从人文交流到国际事务协作协调,这份逾2000字的联合声明为两国关系绘出蓝图、规划路径。

隆重欢迎仪式、长时间的会谈、钱凯港开港仪式……从下午时分到夜色渐浓,两国元首在深入交流中达成广泛共识,中秘关系迈上新台阶也在双方最新互动中更加具体可感。

新起点

“如今的钱凯港,正在成为‘新时代的印加古道’新起点。”14日晚,习近平同博鲁阿尔特以视频方式共同出席钱凯港开港仪式时说,“‘从钱凯到上海’,我们正在见证的,不仅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秘鲁的生根开花,也是一条新时代亚拉陆海新通道的诞生。”

作为南美首个智慧港口,在利马以北80公里的钱凯港是中秘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标志性项目。

在利马总统府,随着习近平与博鲁阿尔特下达指令“开港”,钱凯港口,万吨巨轮鸣笛远航,无人集装箱卡车忙碌穿行。

一座现代化新港,也是双方务实合作的新缩影。

在“远邻近亲”的国度,习近平频提“新”字

当地时间2024年10月24日,秘鲁钱凯港,港口上的起重机正在工作。

近年来,两国合作硕果累累,合作清单不断拉长。当天在总统府,两国元首会谈后共同见证签署和交换多项双边合作文件。经贸、产业投资、工业园区、教育、绿色发展……参与合作文本交换的代表座位摆成了长长两排,中秘之间合作范围之广、领域之宽,从中可见。

在这次与博鲁阿尔特会谈中,习近平特别强调一个“新”字——打造务实合作新格局,加强贸易和投资“双轮驱动”,推动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两翼齐飞”,促进产业链和供应链“两链融通”。

“新”字背后,是双方务实合作的广阔前景。可预见,在务实合作新格局下,中秘合作的纽带将被不断拉紧。

新的“利马印记”

习近平在秘鲁的另一项重要安排是出席APEC会议。中秘两国同是亚太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对此次秘方办会,习近平多次表达中方的支持和期待。

在秘鲁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中,习近平明确表示,中方坚定支持秘方办会,愿同秘方密切配合,推动会议取得积极成果,在亚太合作中留下新的“利马印记”,为推动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作出新贡献。

与博鲁阿尔特会谈时,习近平再次表达中方对秘鲁东道主工作的全力支持。对此,博鲁阿尔特也表示,感谢中方为秘鲁主办这次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提供重要宝贵支持。

在外界看来,维护亚太合作、促进区域增长,是中国与秘鲁的共同责任。在这次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书面演讲中,习近平表明中方坚决维护亚太合作的鲜明立场,强调要擦亮开放亚太、包容亚太的金字招牌,打造绿色亚太、数字亚太的新招牌,推动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从中国到秘鲁,“从钱凯到上海”,可以相信,这对“远邻近亲”将在亚太合作中一同写就新的“利马印记”。(完)

评论